1951年12月,在中共湖北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湖北省工商联成立,是全国成立最早的地方工商联组织之一。60年来,湖北省工商联高举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旗帜,围绕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心任务,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在建国初期,全省各级工商联积极组织工商业者学习《共同纲领》和国家政策法令,贯彻“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公私兼顾、劳资两利”的方针,协助政府发行经济建设公债,为国家筹集建设资金、恢复生产、发展城乡物质交流,为全省国民经济恢复、财政状况好转作出了积极贡献。 在抗美援朝爱国运动中,积极组织工商业者捐赠飞机30架,支援前线,全省私营工商业的捐赠约占全省捐赠的2/3。 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积极开展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积极引导广大工商业者“听毛主席的话,跟共产党走,走社会主义道路”,自觉把自己的命运和祖国的前途结合在一起,在协助政府完成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者的社会主义改造,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全省各级工商联组织协助党和政府搞好公私合营,组织和推动工商业者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学习和自我教育,组织他们投入增产节约和社会主义劳动竞赛,积极开展“献知识、献力量”立功活动。 在文化大革命中,湖北省工商联和广大工商业者经受了政治考验,坚信共产党领导,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当时,大多数工商业者在艰难的处境中为国家作了大量工作,党中央给予工商联和广大工商业者“难能可贵”的高度评价。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业中,全省各级工商联组织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坚决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引导广大工商联成员“坚定不移跟党走,尽心竭力为四化”,团结带领广大工商联成员为促进湖北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湖北人民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指引下,放弃了姓“资”姓“社”的争论,全省上下展开了一场改革击破传统、开放突破封闭、市场打破计划、民营冲破国营的思想解放和实践探索的全民运动,迅速掀起了民营经济发展热潮。全省各级工商联组织努力当好党和政府联系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桥梁、纽带,努力当好政府管理非公有制经济方面的助手,致力于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湖北民营经济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允许存在,到必要补充,到重要组成部分,到鼓励支持与引导其发展等重要发展历程。 截至2011年11月底,全省私营企业达29.85万户,注册资本(金)6646.48亿元,个体工商户达164.62万户,资金总额722.77亿元。在2011年8月公布的全国民营经济500强中,湖北省17家民营企业榜上有名,在全国31个省市中排第8位;同时有11家民营企业上榜中国民营企业制造业500强,1家民营企业(九州通)上榜中国企业500强。全省个体私营经济从业人数达688.29万人,2011年上半年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省GDP的52.4%。民营经济已经成为促进全省经济较好较快发展、促进湖北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力量。 近年来,中共湖北省委、省政府和国家有关部委大力激励工商联组织和广大成员,先后授予湖北省工商联全省劳务经济开发先进单位、第三届中博会突出贡献奖和优秀组织奖、第十届华创会优秀组织奖等荣誉称号,2008年、2009年、2010年连续3年湖北省工商联工作被评为全国工商联十大亮点工作。通过十届执委会坚持不懈的奋斗,作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在以下六个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 促进发展贡献突出。一是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充分发挥政府管理和服务非公有制经济的助手作用,主动服务民营企业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积极引导民营企业转变发展方式;主动与金融机构开展合作,搭建银企合作平台;建立“直通车”服务机制,连续多年组织召开全省民营企业家座谈会,努力为民营企业提供服务。二是充分发挥工商联优势招商引资。先后开展了黄冈、宜昌、襄阳、十堰、咸宁、恩施、孝感、荆门等系列光彩行活动,仅2011年“中国光彩事业荆门行”活动就签约项目112个,总投资达529.7亿元,公益捐赠达4562万元。在全省开展了“千企进湖北”工程,依靠工商联、商会组织,引进了大批境外、省外企业家来湖北考察和投资,积极参加省委、省政府在省内外举办的重大的经贸招商活动。 |